《周礼》民极思想不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绝响。
但是,人因为灵魂而伟大,因为精神而崇高。在儒家看来,死亡绝对不仅仅是告别和分离,更是归来和团聚。

如果单纯强调简化和节约,就把葬礼中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完全忽略了,祭丧之礼所发挥的慎终追远的意义也就丧失了直至清中期,戴震在情本的基础上,进一步融入知的因素,进而提出以情絜情[10](266)的主张,才算实质性地推进了此问题的解决。——这便是罗素说的‘灵性。则未至于同然,存乎其人之意见,非理也,非义也。在戴震之后,焦循着力弘扬戴震之学,并以发挥恕道为重心。
在各种情感中,儒家所讲的仁乃是一种平静无私的情感,这种情感他早期以为就是人的本能,后期又对本能作了区分,认为仁不是与身体相关的欲望那样的本能,而是能够体现生命本质的情感,虽也是一种本能,但与欲望不同,而与罗素所讲心灵的灵性相近。例如,梁启超的思想是重情的,在人生观问题上,他认为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该做、某件事该怎样做法,却不能叫人去做事。陆游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虽然它如此古老,却能延续至今,因为它反映了人性,表达了人最诚挚的情感,许多内容具有永恒的意义。身为富翁的田先生在大陆捐建了许多学校图书馆、教学楼等,他为了捐资办学,将自己住的别墅都卖了。近年来考察了南洋华侨的葬礼,他们的葬礼有3天的,有5天的,有7天的,有的葬礼甚至拖到20多天后等到吉日举行。他们也将传统葬礼仪式进行了一些简化,但从入殓到出殡的主要传统仪式程序都在,过程与场面庄严肃穆,不但令逝者生荣死哀,而且令生者得到极大的心理安慰,足以安顿海外华人的人生信仰。
目前普遍性的家庭伦理失范与孩子教育问题与此密切相关。当我们去海外考察华侨中华文化传承,去韩国、日本考察时,还能在那里看到相当完备的家祭礼仪,真是礼失而求诸野。

清明节又要到了,因疫情不能回乡祭祖,转发旧文,感念先祖,以示慎终追远之意。孔子弟子问他应当如何对待父母,孔子的回答是:生,事之以礼。佛家以生死为大,以摆脱轮回为最终目的。参加丧礼的男士一律穿黑西服、系黑领带,直系亲属一般要穿白色的孝服,亲戚和晚辈要守灵磕头祭拜。
母亲也是这样,她85多岁突然去世之前,对于一些不太厉害的疾病就坚决放弃治疗,说到了这样的年纪了,还治它做什么?她们几乎都不识字,但是她们为什么在死亡显出如此的从容淡定精神?我想,是因为几千年礼乐文明积淀,使她们完成了对于生死觉悟,她们知道生命总有尽头,相信人生是有去处的,所以才能在生命的尽头彰显出人生的尊严。生和死是人生最熟悉的两件事 生命的尊严和意义,这是儒家祭葬礼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这个问题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考虑的,我们已经考虑了至少3000年。中华文明号称礼乐文明,我们原先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宗教,中国人的生命的意义、价值、尊严,是靠两个字支撑起来的——礼乐。
当亲人去世后,你到墓地送葬祭祀时,会感觉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东西,令你伤感悲戚,你能体会到它的存在,却看不见也摸不着它,那就是刚刚逝去的亲人的魂气。后来南宋大儒朱熹,与其弟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,他还写成了《朱子家礼》,详细规定了儒家四大人生礼仪即冠婚丧祭的仪程。

注:本文原载2019年4月5日《解放日报》,作者在此据原文做了少许修改。韩国今天的葬礼仪式仍然是儒家式的,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变革。
先人去世后的灵魂就附着在家庙或宗祠的牌位上,所以,对国人来讲,宗祠牌位和家祭仪式绝非可有可无,没有了它,中国人死无所归,必将沦为孤魂野鬼,所以,建议大家从自家开始,设立祖先牌位,恢复初一、十五和节日的家祭传统,就像海外华人一样。丧礼上的这个仪式称之为点主,对于理解儒家丧礼大有深意。像我的祖母,她老人家在那个贫穷的年代,活到九十四岁高龄,无疾而终。牌位一般用木板制作,呈长方形,下设底座,立于桌案之上。有一年,他的长子曾经带着他资助过的部分学校的校长与老师,到尼山圣源书院来研习传统文化。在身穿丧服的亲戚陪伴下,抬棺人将棺材高高托起,途中要经过事先搭好的独木桥,此时站在棺材前方的引路人会喊着号子指挥前进,路两旁则是穿素衣、戴麻布箍的舞者表演安魂舞,并在路上祭奠逝者。
存在主义认为,人是会死的存在物,其他动物不知道死,不懂得死,因而不会死,惟有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注视体验着自己的死,并由此返回来审视生命的意义,决定自己一生的活法,并提前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,这一切动物都是不会的。(演讲 赵法生 整理 记者 徐蓓) 作者附记:2019年清明节前夕,北京大学清明论坛邀请我就祭祖意义演讲,上海解放日报记者做了现场记录并发表。
她从容地迎接着死亡的到来,神态平静而安详。在我的家乡,老人们对于死亡并不是那么恐惧。
在儒家看来,死亡绝对不仅仅是告别和分离,更是归来和团聚。切不可小看家祭的意义。
后者祭祀的却是先人的灵魂,一般在祠堂或者家庙,或者在家里正堂举行,古代更重视的是庙祭。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空话,传统文化就体现在人伦日用的礼仪之中,此时此刻,我们需要又一次制礼作乐,与时俱进地继承传统,返本开新,找回逝去的灵魂,让生命重新焕发光彩。有一年,当讲到我的一位祖弟因犯法被处置时,父亲竟然跪在前面失声痛哭,那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害怕的时候。牌位又叫神主牌,也叫灵位。
经过长期破坏,北方庙祭和家教传统多已经中断。葬礼中的路祭,算是人生最后的告别,这个人走了一辈子的路,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走这条路了,亲人们在路上祭祀悼念他,为他送行。
生命无处不在,但一切生物中,只有人知道自己终将死去,并力图探求死亡的真谛。每到春节除夕,我们田家所有人都要到我家参加祭祖仪式,供桌上摆出家谱和宗族牌位,我爸爸跪在最前面,认真向祖先汇报一年来的工作,其中有一项是汇报孩子们一年的表现。
临终前,她问我母亲几点了,我母亲说7点,她说快了,8点就差不多了。儒家、道家、佛家对生死都有非常深入高明的见解,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挖掘。
但是,人因为灵魂而伟大,因为精神而崇高。但就物质存在而言,人在宇宙中连一粒灰尘都不如。何谓丧礼?在我看来,丧礼是一种赋予生命以超越意义的终极关怀仪式。全世界没有任何其他民族,曾经被冠以礼乐文明的称号,今天的我们要对得起这四个字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出殡当天要举行路祭,这是中国古代丧礼中一个仪式。儒家认为通过葬礼而安定的死亡不仅是告别,更是归来,不仅是分离,更是团聚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做了题为《告别与归来——儒家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》的演讲。传统儒家的祭祀有两种形式,墓祭和庙祭,前者就是所说的上坟,祭祀的先人的遗骨。
就是说,只有慎重地对待先人的葬礼祭礼,而不是草草了事,老百姓的为人品德才会越来越厚道。虽然,传统的祭丧礼不能完全搬到今天,但是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那就是安顿生命,养生送死,让中国人死后有个去处,精神有个归宿 |